|
何文程 |
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物理系和化學系講座教授
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
專長奈米科學、原子顯微術
|
|
|
講題1:一個37年的實驗 |
每一位有抱負的科學家,都會面臨一個挑戰性的決定,就是如何去挑選自己想要做的研究題材。選擇題材的困難度可說是無論怎麼高估都不為過,因為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,仍有許多有趣的問題至今尚未得解。實際上,窮我們一生之力,可能仍然無法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。我從1980年起開始我的學術研究生涯,就在我取得博士學位後不久,我決定想方設法去測量吸附在固體表面的分子,如何隨時間變動。我相信藉由理解分子在極短的時間尺度內所發生的變化,我們可以完全控制它們。由此我們可以深入了解我們周遭的自然界、實驗室、以及在科技應用上,所觀察到的變動現象。這樣我們有可能對現已有的和全新的自然界法則,有較好的和更完整的理解。在這次演講中,我將按時間的先後順序,從1980年提出的構想開始,直至2017年最終完成這項實驗為止,描述我和我的學生們所行經的曲折過程。
|
簡報1 : 下載檔案
簡報2 : 下載檔案
|
|
講題2:小而快:飛秒雷射光和物質在0.1奈米尺度上的交互作用 |
大多數的科學家都會同意雷射是實驗室中最有用的儀器之一。打從雷射剛一問世起,無數的科學實驗藉助於雷射光的獨特性質而得以完成。特別的是,短脈衝雷射光已經為探究非線性現象和時間相依過程,打開了一扇窗戶。樣品的空間解析度,在過去長期受制於光的繞射,對於可見光而言,僅約250奈米。由於高超解析度成像技術的進步,已可將解析度提升約10倍。利用近場顯微技術可另外再提升5倍,達到約5奈米的解析度。最近,結合飛秒雷射和掃描穿隧顯微鏡,我們已可同時達到0.1奈米的空間解析度和幾十飛秒的時間解析度。在這次演講中,我將介紹這項新的實驗能力是如何做到的,以及我們能解答的科學問題。
|
簡報1 : 下載檔案
簡報2 : 下載檔案
|
|